日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唐代元氏家族墓地的一座夫妻合葬墓里,发掘出土了一方颜真卿手书的墓志铭,这是目前唯一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期书法真迹。消息一出,网友们的激动溢于言表,纷纷评论转发。
现今国内所存的颜真卿书迹基本都是碑刻,多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吸引了不少书法爱好者打卡。去年颜真卿《祭侄文稿》真迹在日本展出时,更是引发高度关注,甚至不少人专程漂洋过海去观看。为何一个书法家作品的出土、展出,总会引起这么广泛的社会关注?这离不开颜真卿其人。
说起颜真卿,就不得不提到其家族先人颜之推。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乱世,先后在南朝梁、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做官,目睹了无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故事。命途的多舛让颜之推对历史与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思索,他将自己的乱世经历与感悟,汇聚到家风这一点上,记录在《颜氏家训》里,用来教导儿子,警示子孙。
在《颜氏家训》的指导下,颜氏子孙几乎个个注重才学与操守。出生在这样家庭的颜真卿,对各种邪门歪道、投机取巧有着天然的免疫力。这点,从他学书法的故事中可见一斑:
为了精进书法,颜真卿专门去向著名书法家张旭请教写字的秘诀。第一次去请教的时候,张旭只哈哈一笑,说:“书法哪有什么秘诀!多写多写再多写,自己就悟出来了!”颜真卿听了张旭的话,老老实实地练了一个多月。之后又去拜见张旭,说:“我得到您的教诲以后,勤学苦练了一个多月。写出来的字,虽然别人都觉得好,但自己仍觉得差点意思。”张旭被颜真卿的勤奋和真诚打动,终于告诉他,用笔的妙诀是“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点画沉着,下笔有力,力透纸背,才算功夫到家。
张旭的指导对颜真卿影响深远。但颜真卿并没有满足于成为一个书法家——甚至,他有可能压根就没想做一个书法家。他最大的志向,仍然遵循了颜之推以来的家族传统:充实才学、端正操守,成为一个对国家有实际用途的人才。
公元753年,颜真卿出任平原郡太守。平原郡属河北道,是安禄山的管辖范围,而此人早就蓄谋反叛。颜真卿一到任上,就察觉到大事不妙。当时,安禄山对中央来的官吏都是采取拉拢策略。自幼恪守家训的颜真卿,怎么可能跟着他去搞叛乱?
颜真卿决定采取表面温顺、暗中备战的策略,借口防洪防灾的需要,派人疏浚河道、高筑城墙、登记壮丁、囤积粮草。同时在业余时间,时常约上一群文人朋友,喝喝酒、写写诗、练练字,给自己树立文艺太守的人设,降低安禄山的警惕性。
终于,“渔阳颦鼓动地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河北二十四郡官军几乎都吓破了胆,降的降,逃的逃。只有颜真卿治下的平原郡,顽强抵抗,并派出使者快马加鞭赶到长安报告情况。接到消息时,唐玄宗不禁感慨:“朕不识颜真卿形状如何,何为得如此!”
趁安禄山长驱直入、后方空虚之时,颜真卿毅然起兵反抗,一时间河北诸郡纷纷响应。颜真卿的哥哥,常山太守颜杲卿也在义军之中。就在形势大好之际,唐朝内部一些将领却各怀鬼胎,手握重兵却坐视河北义军而不救。没过多久,颜杲卿因孤立无援而被叛军击败,以残忍的手段被杀害。一同殉难的还有颜氏家族三十余人,包括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外甥卢逖等。
噩耗传来,颜真卿悲愤异常,却又无暇顾及,因为他要继续抵挡那气势汹汹杀回来的叛军。直到两年后,颜真卿才得以抽出身来,派人寻访家族亲人的下落,将颜杲卿、颜季明和卢逖归葬长安凤栖原祖茔,并写下了著名的《祭侄文稿》。
在书写此文时,颜真卿椎心泣血、极度悲愤,根本无法刻意经营笔墨,依靠的纯粹是平日书法功力的自然流露。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篇边下笔边措辞,涂涂抹抹的作品,竟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他更想不到的是,在这之后,还有更大的灾难等着他。
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造反。当时的宰相卢杞与颜真卿不和,居然上奏:“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怂恿唐德宗下诏,让颜真卿去劝降李希烈。
唐德宗居然是一口答应。
诏令一出,满朝皆惊。大家都知道,对于颜真卿来说,这意味着有去无回。
已年近八十的颜真卿,心中自然比其他人更清楚这一点。只是,他一生忠于大唐,哪怕前路凶险莫测,也义无反顾。
到达淮西后,面对李希烈的屡次威胁,颜真卿不屈不挠。在囚牢中,他准备好了自己的遗嘱、墓志、祭文。数月之后,被李希烈杀害。
颜真卿在《颜氏家训》的训诫下成长起来,最终又以自己的生命向世人诠释了其平实家训所蕴含的大义。这种精神也潜藏在了他所开创的颜体之中:其书端正、雄厚,透着一股凛然不可侵犯之气,其人刚正忠烈、坚贞不屈,两者仿佛浑然一体。无怪乎欧阳修评价:“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
作者:孟书仪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往期内容】
11973【法史故事】命案中的隐情:清代“拒奸勿论”案件再探
11957【以案释法】中专学历冒充硕士入职5个月,公司能告员工退钱吗?
11955【以案释法】丈夫博士毕业想离婚,妻子要求家务补偿!判了
11761【法史故事】古人破案之道:从“银钗探毒法”到“饭团验毒法”
11745【法史故事】易放难收:晚清央地法权之争——以就地正法为例
11723【法史故事】从《清明集》的两案看南宋判官对证据制度
11709【法史故事】冲突与协调:近代中国传染病防控执法中的逻辑张力
11692【法史故事】海丝应无恙:明清海事司法保障中外贸易的实证研究
凡本平台发布的内容,版权均属于滦南融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已经本台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滦南融媒。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台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