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我们新时代的司法工作,除了“向外看”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法治经验之外,更应该“向后看”,即指回过头来,系统回顾数千年中国法制史,从司法传统中汲取营养。毕竟,外来经验或许会“水土不服”,但根植于中华沃土的“东方之花”,却曾有效的治理、规范过这片土地。
以扫黑除恶为例:自古以来,黑恶势力就是社会发展的毒瘤、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疾。扫黑除恶,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人心向背和政权巩固。揆诸历史,班班可考。秦、汉朝开国之初,都无一例外地将全国各地的黑恶势力连同各国贵族等迁入首都地区,加强管控,以巩固新政权:“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杰于关中,与利田宅。凡十余万口。”为扫除地方豪强和黑恶势力、充实国库,汉武帝还曾颁布“算缗令”和“告缗令”,“算缗令”要求地方豪强、不法商人等自行申报财产,如果发现虚报、少报,一经查实,就抄查全部财产。“告缗令”就是鼓励告发,告发者可以分得被告发者一半的财产。这一政策类似今天扫黑除恶中的黑财见底、打财断血,实施后卓有成效,中央政府“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为汉武帝建功立业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但即使是这样,黑恶势力仍然不断抬头,挑战政府权威,甚至渗透到了中央政权当中。比如汉昭帝时,杜建身为京兆掾,却“素豪侠,宾客为奸利”,为人豪横,与自己的门客一起为非作歹,谋取非法利益。他不但不听京兆尹赵广汉的规劝而加以收敛,反而在被收监查处时,“宗族宾客谋欲篡取”,竟然妄图砸牢反狱。耐人寻味的是,当时为杜建打招呼、说情的高官还不在少数,“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但赵广汉不为所动,坚守底线,以铁的手腕“将建弃市,莫敢近者”,处决了杜建,树立了司法权威,结果“京师称之”,赢得了首都地区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许。这也许是最早见诸历史文字的有关扫黑除恶的记载了。
赵广汉的一些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
一是以身作则,提升职业尊荣感和团队凝聚力:“广汉为二千石,以和颜接士,其尉荐待遇吏,殷勤备至。事推功善,归之于下”,赵广汉身为高级干部,礼贤下士,关心下属,大力提携人才,有成绩推功于下而不是与下属争功,带出了一支亲密无间、坦诚相待、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赵广汉的下属)皆输写心腹,无所隐匿,咸愿为用,僵仆无所避”;二是求真务实,提高执法人员的职业待遇,增强其抵御物质诱惑的能力:“广汉奏请,令长安游侥狱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物质待遇的提高,使得执法者“衣食足而知荣辱”,自尊自重,不再贪赃枉法,营造了一种“不敢腐”的法治环境,其结果,“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赵广汉由此成为当时首都地区治安管理第一人;三是以人为本,保证执法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增强办案团队的战斗力:“好用世吏子孙、新近年少者,专厉强壮锋气,见事风生,无所回避。率多果敢之计,莫为持难。”
赵广汉还发明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报箱——“缿筩”,广泛发动群众进行举报,收集案件线索,效果显著:“吏民相告,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他还创建了类似今天的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员系统,辖区内的大事小情,无不了然于胸,“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窑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所以赵广汉不仅名震京兆,其事迹还远播异域,享有国际性声誉:“壹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名”。
当然,这样的人物,也不会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千年以后,元代诗人陈宜甫有诗称颂道:“昔闻赵广汉治民,立政为銗筒;又闻赵悦道宦归,只有琴鹤从。观君矫矫真华胄,如神擿伏清廉同。”
作者:刘 利(单位: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人民法院)
来源:人民法院报
【往期内容】
11761【法史故事】古人破案之道:从“银钗探毒法”到“饭团验毒法”
11745【法史故事】易放难收:晚清央地法权之争——以就地正法为例
11723【法史故事】从《清明集》的两案看南宋判官对证据制度
11709【法史故事】冲突与协调:近代中国传染病防控执法中的逻辑张力
11692【法史故事】海丝应无恙:明清海事司法保障中外贸易的实证研究
凡本平台发布的内容,版权均属于滦南融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已经本台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滦南融媒。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台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