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杲杲,焊花闪烁。9月9日,扒齿港镇东水清村的村委会广场,化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露天课堂”和“便民服务站”。几位特殊的“焊接师傅”——县职教中心的郑万众老师和他带领的学生们,再次如约而至,用手中的焊枪为乡亲们义务解决难题,也焊接着课堂与田野、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坚固桥梁。
时值花生收获的黄金时节,农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收成。村民王绍山家的花生收割机震动筛突然损坏,普通的焊条根本无法焊牢,让他心急如焚。得知郑老师的服务队又来了,他赶忙把花生收割机开到了现场,“专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师生们仔细研判,选用合适的焊材和工艺,短短几分钟,就让“罢工”的机器重焕新生,为接下来繁忙的秋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村里的焊接活,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王金石大娘的三轮车后斗折页断了,在郑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沉着操作,精准焊接,很快解决了大娘的烦心事。小到锄头、铁锨、锤头,这些看似不起眼却必不可少的农具,同样是服务队重点“诊治”的对象。郑老师解释道:“可别小看焊接一个薄薄的锄刃,越薄的金属对技术和火候的要求越高,这正是锻炼学生实战技能的绝佳机会。”
这样生动的场景,正是县职业教育“依托产业、立足地方”办学特色的缩影。今年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称号的郑万众老师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中职教师,他践行着将教学延伸到村头田间的特色理念。在他看来,真正的技能必须在实战中淬炼,教育的成果必须服务于社会。
这一切的背后,是我县对产教融合新路径的深度探索。我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于2024年1月成功获批省级“人才强冀”工程项目。该项目以县职教中心为依托,紧扣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接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推动企业创新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能人才三类人才的培养,实现了人才存量优化与增量提质,促进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师生们的焊枪,焊牢了损坏的农机,焊通了百姓的心坎,也焊出了产教融合的“滦南模式”。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为支撑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展现了职业教育的新作为。
这场发生在村头的“双向奔赴”,焊花闪烁之处,照亮的是未来工匠的成长之路,也是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来源:滦南融媒
凡本平台发布的内容,版权均属于滦南融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已经本台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滦南融媒。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台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