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业态混搭 焕新非遗太行
——第九届省旅发大会看新变(三)
9月10日,游客在邢台市浆水镇“抗大1940街区”打卡游玩。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巍巍太行山,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九届省旅发大会,以太行山文化旅游带建设为牵引,汇聚了来自河北太行山地区众多非遗项目,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拓展“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体验”等融合模式,传递出太行山的文化内涵,更好地满足了游客多样文化体验。
9月16日,在位于邢台市信都区抗大1940街区的邢窑陶瓷主题馆里,各类邢白瓷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众多游人驻足观看。
“这里展示的既有传统邢白瓷,也有年轻人喜欢的新潮产品。”邢窑文献馆执行馆长杨朔说,他们将现代文创理念融入传统邢窑陶瓷烧制技艺,陆续开发出瓷器盲盒、陪伴灯、刮痧器、茶具等文创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其中,“太行千里”邢白瓷茶具荣获河北省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金奖。
杨朔研究河北瓷器文化十多年。在她看来,非遗和文创的融合并非简单拼接。他们基于邢白瓷本身的文化要素和内涵,通过独特设计将山水、中药等特色元素融入产品制作,提升了文创产品的附加值。
这些年来,太行山沿线旅游产业迅速崛起。他们发挥当地邢白瓷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专题展览、文化讲座等研学活动,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
不仅古瓷器解锁“新制法”,在第九届省旅发大会邢台主会场,多种非遗和泉文化跨界融合,让非遗以鲜活姿态渗透到人们现代生活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来,用广宗柳编技艺编织一条鱼。”9月15日,在邢台泉文化体验中心非遗工坊内,指导老师孟何手把手地教2名学员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宗柳编技艺的制作过程。
孟何先将柳条放入泉水中浸泡10多分钟,让它们吸水变软,再辅以锥子等工具进行编织,很快,一条造型别致的鱼制作完成。
“业态混搭有利于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体验,达到‘1+1>2’的效果。”孟何说,今年1月开业的邢台泉文化体验中心,不仅可了解邢台泉域的地质成因、历史变迁,还能现场体验沙河皮影戏等6种非遗项目,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离不开平台支撑。我省各地深化建设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开展非遗技艺培训,加强衍生品开发,撬动了消费新需求。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全省有12项非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3项。
第九届省旅发大会上,张家口、邯郸、石家庄等地积极举办文旅集市、文艺汇演等,搭建非遗项目“展示+销售+体验”服务载体,为游客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文化体验。
9月8日,作为第九届省旅发大会张家口分会场重要活动,张家口非遗文创展销市集在蔚县举行,蔚县剪纸传承人李治国带着50多款蔚县剪纸作品参加展销。
蔚县剪纸是享誉中外的民间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多年来,李治国一直坚持蔚县剪纸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数字经济时代,非遗的传播和展销呈现前所未有的活力。”李治国说,这次市集活动开通了直播通道,他创新开发的剪纸冰箱贴等线上线下销售火热。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非遗+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
“非遗‘搬’进景区,让旅途更有文化气息。”武安市东太行景区相关负责人程晓说,在9月11日至13日举行的第九届省旅发大会邯郸市分会场活动中,各类非遗文创产品在景区集中亮相,创新旅游业态,丰富旅游供给,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非遗和旅游牵手,激活产业新动能。这些年来,保定“太行非遗·水游直隶”、石家庄非遗购物节等活动的举办,让非遗通过旅游市场走进千家万户。
多元业态混搭,焕新非遗太行。以旅发大会为抓手,我省促进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发展非遗体验游,全力打造具有河北辨识度的太行文化IP矩阵。(河北日报记者 贡宪云)
来源:河北日报
凡本平台发布的内容,版权均属于滦南融媒,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已经本台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滦南融媒。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台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